《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校召开《山东中医药大学章程》修订专家论证会

摘要:本报讯11月14日上午,《山东中医药大学章程》修订专家论证会在312会议室召开,党委副书记田立新出席会议并讲话。田立新强调,大学章程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

学校举行祝世讷教授珍贵档案捐赠仪式

摘要:本报讯11月13日上午,祝世讷教授珍贵档案捐赠仪式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举行。党委副书记田立新出席并讲话。田立新代表学校向祝世讷教授表示衷心感谢,并向祝教授颁发了捐赠证书。田立新...

学校举行统一战线成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报告会

摘要:本报讯为促进学校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加强对学校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政治引领,11月14日下午,学校在3号教学楼第二报告厅...

学校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推进会

摘要:本报讯11月11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424会议室召开2020年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工作推进会。副校长王振国出席会议并讲话。王振国指出,学校历来重视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工作,为切实做...

201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集中招聘活动暨山东中医药大学秋季就业洽谈会举办

摘要:本报讯11月9日上午,201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集中招聘活动暨山东中医药大学秋季就业洽谈会在长清校区举行。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孔令珂、山东省公共就...

康复学院迎新文艺汇演举办

摘要:  本报讯 11月15日下午,“礼赞祖国,爱在康复”康复学院2019年迎新文艺汇演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副校长徐杰出席并观看演出。  热情似火的开场舞《Soul Dancer》拉开了文艺汇演的序幕,歌曲《美丽中国》《正韶华》用袅袅歌声带领大家感受了祖国山河的波澜壮阔,传统文化表演《江山如画》演绎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舞蹈《茉莉花》《舞动青春》用灵动的舞姿将康复学子的典雅端庄与朝气蓬勃体现得淋漓尽致,相声《新八扇屏》以说学逗唱的方式让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走秀《琼华》体现了中华“服章美雅,礼仪之大邦”,器乐演奏《复兴乐章》琴瑟齐鸣、韵律悠扬展中华峥嵘岁月,朗诵《月光下的中国》表达了康复学子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小品《你的模样》以幽默风趣的形式展现了人民教师无怨无悔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的高尚精神,演出在师生大合唱《歌唱祖国》的雄壮歌声中圆满落幕。  学生工作处、团委及相关学院负责人,各学院师生代表及康复学院师生共600余人观看演出。 (康复学院)

用自我革命精神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

摘要:(上接1版)处级以上党员干部要过好双重组织生活,既参加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又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并在会上进行点评。每名党员要通过这次民主生活...

根于经典 学有所宗

摘要:  谷越涛先生 1968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六年制医疗专业,现年77岁,为聊城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山东省首届名老中医,第三、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大学期间跟随我校伤寒学科元老李克绍先生学习《伤寒论》,结下深厚师生情谊。回乡工作后,也时常拜会恩师交流临床心得。李克绍先生在其学术代表作《伤寒解惑论》中收录了谷老4首经方案例。2019年我们制作完成了《伤寒解惑九法》在线课程,以下内容根据我们赴聊城拜会谷老的视频资料整理而成。  老师的治学精神,激励自己一辈子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知道学习《伤寒论》要下功夫。那时候生活很困难,连买个本子都得思量思量。为了记伤寒笔记,我专门买了8本笔记本,里面是和信纸一样的宽格。买这种宽格的本子,就是为了方便在里面加内容。我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李老师写的板书要记,除板书以外,老师解释的、临场发挥的、灵机一动的内容,我也用红笔在旁边注上。那时候没有录音机,老师讲的内容我全部都给他用笔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工作以后我才体会到老师当场灵光闪现的东西,让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一下子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板书只是一般的解释,老师口述的内容很有价值。以后我跟李老师聊起来时说,那时候你谈到这个问题是这么说的,李老师自己也忘了,问:“是吗,当时我是那么说的吗?”我说:“是这么说的,我都给您记着呢。”  回到聊城工作以后,有段时间我在医院负责医务科,往济南卫生厅跑得比较多,一星期或者十天半个月就得去一次。办完事只要时间来得及就去李老师家里。进门没什么寒暄,就直接和老师谈怎么学习,遇到难题就让老师指导一下。李老师当年的教诲一直指导着我的临床,当年听李老师讲课时做的笔记到现在我还是经常翻,还觉得学得不深不透,碰到难题还得在里面找答案。实践证明,李克绍老师讲的内容,对《伤寒论》的解释是最正确的,是经得起临床检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所以两个孩子上大学学中医的时候,就让他俩把我当年厚厚的笔记一人抄一份,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翻一翻,不断加深理解。  跟随老师学习、交流时,具体的内容有时我拿张纸记记,有些零零散散地还保留着。除了跟师学习具体的学问之外,老师的学习精神也给自己很大的鼓励。当时条件很艰苦,老师的年龄也大了,但老师依然勤奋学习,手不释卷,这种精神一直激励自己。同学们想学好中医,首先要掌握的原则,就是下功夫刻苦学习。       亲历《伤寒解惑论》出版       1978年前后,有一次去济南,李老师说《伤寒解惑论》初稿写成了,让我先拿回去看看。老师很谦虚地说:“你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给我指出来。”我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机会了。”我当时就想得把书稿保护好,千万别在路上弄坏了。回去之后,我就从头到尾地看。过了十几天,出版社催稿,书稿还没看完。就把看过的部分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好,连同书稿一起寄给老师。后来李老师专门给我回了信,感谢我认真审查书稿。对我提出来的问题,老师一一作了回复,有几处老师作了修改,有几处老师没有改动,也都作了解释。  李老师说:“你在临床上用的经方比较多,你把临床应用经方的一些病例给我。”老师要在《伤寒解惑论》中写一部分“古为今用”。书出版后,发现老师收录了其中4个医案,而且一一注明“谷越涛医案”,当时非常激动,也非常感谢老师。这4个医案都是真实的病例。那时候看病头脑里思路很清晰,就是在李老师的学术思想指导下来思考、辨证、用药,就是那样的一个切身体会。通过这些疗效确切的典型病例,更能深切感受到李老师的总结是经得起临床检验的。  李老师把他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最后汇总到《伤寒解惑论》里,这本书是体现李克绍老师学术观点的重要著作。《伤寒解惑论》出版以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不光是国内的,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的读者,他们看了以后,很多人都给学报编辑部来信。  《伤寒解惑论》出版后,有一次在河南南阳开伤寒研究会,当时日本来了一个40多人的代表团,日本的名家都来了。他们听了李老师的发言以后,希望能跟李老师再深入交流。李老师晚上又给他们讲了一次。后来代表团里的两个日本人专门到中国来跟李老师学医。他们学习时,把李老师看病的一言一行全部录音录像,整理了一个书稿,寄过来两本,李老师给了我一本。日本人对李老那样敬重,能专门来学习,说明李老师的研究成果是货真价实的、高水平的。  学不好伤寒成不了好中医       我觉得伤寒学不好,想学好中医不可能。没有伤寒的根基,想干好临床也不可能。这个“根”不学好,别的都谈不到。选方准确用药精炼,标准是什么?《伤寒论》就是唯一的标准。精炼,精炼到只能用这个方,不能用别的方子。只能用这几味药,不能用其他药。多一味不行,少一味也不行。这就是学《伤寒论》的意义所在。我提出五个“最”,就是“用最少的药味,最小的剂量,最便宜的药物达到最快最好的疗效”。这五个“最”,当时是我无意间和他们聊天的时候,谈的一些感想。后来他们帮我记录了下来,最少的药味,能用五味的就不用六味;最小的剂量,能用10g的就别用12g;最便宜的药物,在同样疗效的情况下,用便宜的药物。川贝比浙贝得贵好几倍,我几乎没用过川贝。我感觉这“五个最”是临床中把《伤寒论》学好用好的一个表现。搞中医不学好伤寒,就不是一个好中医,就不是个高水平的中医。  李老师不仅仅研究伤寒、讲伤寒,对《金匮》研究也很深透,他研究《金匮》的那些文稿我也看过,也相当深透。现在讲求分科,中医的学术特点是在一个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有这个学术特点,就决定了过于强调疾病分科是有问题的。我常说,病可以分内外妇儿各科,但是医不分科。医生不是专看妇科或者专看内科。历代临床名家没有一个是专看一种病的,都是各科都看,病人得什么病就看什么病。  选择基层中医的道路没有错       现在的一些教材和一些老师的阐释中,因未能结合临床理解伤寒造成的问题有很多。譬如说有人把热入血室证讲成是妇女经期感冒。热入血室证过程有经期外感、发烧,月经停止等症状,但“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才是它的典型症状。这个症状有人觉得不可信,把它当成封建迷信,说这是《伤寒论》中的糟粕。这么说的老师肯定没见过此类小柴胡汤证。我写了一篇“热入血室证”的论文,发表在《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一期,第五版《伤寒论》教材也引用了,那篇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有人说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不管用,那是因为他治疗的那个病人只是经期感冒,不是热入血室证。没有“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的典型症状,因此就没有热入血室。结合临床就知道,原文写的一点都不假,非常确切、真实。之前看过的几个热入血室的病人都是这样。有人迷信请了神婆去看不管用,用上小柴胡汤半副就明显减轻了,一副就基本解决了。《伤寒论》的价值在哪里?没有临床体会意识不到,讲不出来。  在大医院工作,这种情况很少看到,看到了也没机会尝试用中药治疗。当年我在省城大医院值过急症夜班,晚上只能用西医西药,中药房晚上不值班,没法用中药。选择下到基层这条路没错,大部分体会是从基层工作中得到的。我个人这几十年的经历也验证了这条路是对的。退休前我在病房工作的时候就是这样,病人用的西药逐渐减下来,越减治疗效果反而出来了。以中医中药为主,或者纯中医治病不是不可以,只是这需要我们培养出诊疗水平高的优秀中医师。       陋室观古今,深心继绝学       现在中医药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但也有些好东西被丢弃了,我担心中医学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甚至成为一门绝学。“陋室观古今,深心继绝学”这是我前几年想的两句话,请人题写了挂在房间里。把中医说成“绝学”,这是我心里的担忧,问题很严重。  中医的药方不能刻板地认为是专治某一种病的,那样就把中医最要紧的东西丢弃了。药方是对应病机的,只要是这个病机,不管什么病都用这个方,这是在临床上大量验证过的。现在有些人讲了很多脱离临床的内容,把中医辨证的灵魂丢弃了。我说中医所面临失传的危险,不是说中医人少了,而是高水平的中医少了。很多人以西医诊断为主,开中药方还要配上西药,中西药混用,说明他对这个中药方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得借助西药。万一中药方不管用,还有西药。真正的中医不管是发高烧多少度,照方抓药就能解决问题。  中医尽管面临着严重的继承问题,但是它灭绝不了,原因何在?就是它能治好病,急症危症都可以。中医能治疗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效果好,毒副作用小。一些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它也能解决,这就是它存在的价值。  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刚开始进入中医学之门的学生影响极大。让学生看到中医的疗效,对中医的未来就会更有信心。现在我也见到有的学生是真愿意学,只要感兴趣想要学,就能学好,这样的学生是中医未来发展的希望。(资料整理:2018级伤寒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娜、孙源梓)

山东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3861次访问,全刊已有5087401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