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故事中的茵陈五苓散

   期次:第4期   作者:丁兆平   查看:59   

初春最宜说茵陈。而茵陈之名称,因其逢春又发陈而命名,其“经冬不死,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由茵陈牵出的名方,就有主治湿热黄疸的茵陈五苓散,出自《金匮要略》。而由茵陈五苓散治病故事引出的话题,也从中讲述着中医的血脉传承,赓续不绝。

中医药与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息息相关的。延安时期,著名的民主人士李鼎铭(1881-1947)就是一位名医。他不仅为毛泽东主席治过病,人人皆知的还有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老三篇”之一《为人民服务》,就述及此事。

李鼎铭因自己生病开始钻研中医的,他通过自学成为良医。他把中医医术也传承给了自己的血脉。他带领长子李振三在乡村办中医实验所。李振三为父亲做司药,学习中医有成。1943年春天,李鼎铭先生突发肠胃病,李振三亲侍奉药而愈,曾得到父亲“振三学医专心,医术比我有过之无不及,医道深,对我帮助很大”的称赞。李振三从父传承中医药,正体现了中医的血脉传承,代有赓续。

李振三自1952年9月后到北京工作,从中医研究院筹备到成立一直从事中医临床。他曾有用经方茵陈五苓散救危的传奇。这一案例由李鼎铭嫡孙女、李振三之女李雪松亲记于回忆录《回忆我的父亲李振三》文中。

有一邓姓女干部,因患痔疮,排便时肛门疼痛流血,被医院诊断为“内痔脱出”而住院,施以“枯痔散”治疗。五天后称“痔已枯干”,且已无任何症状,嘱下午出院。不料出院到家才一小时,病人突然发冷,高热至40℃,头晕乏力,精神不振,嗜睡,不欲言语,食欲不振。只得又入院,经用青霉素治疗无效。两天后,患者出现精神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呈谵妄状态,不能吞咽,须导尿及鼻饲维持,生命垂危。家属要求会诊以抢救其生命。医院当时邀请李振三会诊。李振三为其诊脉后,认为“此湿热郁蒸,身发黄疸。实为湿热发黄而湿偏重也。湿热蒙闭心窍则神昏。脉大仍为病性进展象。”针对湿热黄疸的诊断,急与茵陈五苓散,经水煎后,药液鼻饲给药。如此处治,患者当夜神志逐渐好转,一般状态改善。深夜三时出现肠鸣矢气,腹胀肠鼓消失,且可进食。次晨,病人神志完全清晰,可以回答问话,能自动排尿,巩膜及皮肤黄染减轻。继服上方,第三日,患者自己能于床上坐起,并要求下床。住院十余天痊愈出院。医护人员及病人统称奇迹。

茵陈是善治黄疸的名药,著名成方除了茵陈五苓散,还有一首经方茵陈蒿汤,既见于《伤寒论》又见于《金匮要略》,按张仲景原意,专为治“阳黄”之用。另有一首茵陈成方茵陈四逆汤,出自《张氏医通》,用治阴黄证。中医治黄疸,务必辨证分阴阳。中医临床强调应牢记:治阴黄证,茵陈配附子为关键。

山东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31次访问,全刊已有516796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