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屋檐下的我们

   期次:第4期   作者:中医学院2023级  付家敏   查看:154   

年少不知愁滋味,对“思乡”的理解大多来源于语文课本上的诗词。“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之类的清冷句子,向我传达了古人对于家的概念———一个虽远但必至的“地点”。

第一次切身体会到更深一点的蕴意,是在小学暑假的夏令营活动结束之后。那次夏令营的主题是军事体验,对日常生活的要求极其严格,那也是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父母,和一群陌生的孩子远居于一个陌生的城市。回家的那一天,大家都很开心,在大巴车里唱了好久的歌。下了高速,当熟悉的街道出现在眼前,看着一个个叫得上名字的路标,我忽然有点想哭,心里突然有了一种归属感与踏实感。虽然我的情感并不深沉厚重,但是在那个怕生的年纪,踏入家乡后的温暖与远居他乡的慌张无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我留下了绵延多年的触动。

我很喜欢《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立意。它拉宽了“家”的寓意,从我以为的一座建筑、一个空间,延伸到一群人、一种纽带。与原著小说里冰冷的现实感不同,电影里的地球时代仍然保留着许多与现在相似的世界观,爱情、亲情依然是支撑人们走下去的情感,没有因为灾难的到来和现实的压迫而变得无足轻重。每个人都没有家了,但都想要归家去;我们好像都没有家了,但哪怕是在浩瀚寂静的宇宙中流浪,我们也要带着小小的地球,带着这个家一起走。在那个与危机共生的年代,无论是静居于古老的地壳下,还是疾驰于无边冰原之上,哪里有爱的人,哪里就是家。

于是我渐渐感受到,家“在哪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与谁同在”。大到一个地球,小到一间宿舍,在无数被人类文明照耀着的地方,都会诞生出守护相依的情谊。在理性与感性共存的生活里,总会有一些人、一些地方让我们产生出对“家”的依赖与归属。于是我们有了大大小小的“家”,找到了愿意同根相依的地方,找到了“欢迎你随时再来,不必等别人邀请”的地方。

中国人对家的情感,外放又带着含蓄。坐在一起常常问的问题,就是“老家在哪里”。然而除了一个地理位置、一些气候特点外,我们好像很少再聊起别的。家带给我们的细腻感受,好像只有我们自己能品味。或许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最重要的事往往难以启齿,因为言语会缩小它的重要性。要让素昧平生的人感知你生命中的美好事物,本就不容易。”但若是聊天之际谈起哪天哪时要“回家”,即使是毫无关系的旁人,也会感到共鸣和温暖。因为“家”,本身就是一个意蕴深远的字眼,它像一个发酵的面团,安静醇厚,又散发着温暖芬芳的气息。“无论你身在何方,在四分之一英里的赛道,还是在遥远世界的另一边,人生最重要的,永远都是这屋檐下的你们。”这是《速度与激情》里的台词,带着一丝街头的洒脱气息,却又最为本质。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南海北去。愿每个行走在人世间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对于家的诠释。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屋檐”。

山东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28次访问,全刊已有516764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