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走出舒适区 锻造新自我

——记201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彭帆
   期次:第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周昌 学生记者 唐雨灵 高泽林 张倩玉 张文馨   查看:123   





  彭帆,女,汉族,199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康复学院2016级运动人体科学2班学生。曾获山东省“调研山东”社会实践活动校级二等奖,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省级优秀队伍队员,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记者”荣誉称号,获山东省省直机关第四届庆“五一”低碳环保健步走“优秀裁判员”等荣誉称号。2018年获国家奖学金。
  有这么一个女孩,刚入学时性格内向、不擅沟通,为了提升自己报名参加辩论赛,虽然过程艰辛但矢志不渝,最终被评为“最佳辩手”。同样是这个女孩,刚开始文章写得不尽如人意,经过不懈努力,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学生记者”。她就是彭帆,一个不断跟自己“较劲”的国奖选手。
  入学后的6个小目标
       进入大学后,彭帆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也曾感到迷茫。学校经常会举办各种讲座,邀请优秀师生为新生讲授如何规划大学生活。一次讲座上,主讲人一语惊醒了梦中人:“大学期间要给自己做好规划,可以不用很具体,但是要切实可行,这样每天才有目标。最怕的就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彭帆说:“人的成长往往都是一瞬间的事,我觉得自己的成长就是在听讲座的那一瞬间开始的。”彭帆听完讲座后给自己定下了6个目标:在本学期成绩考到班级前三名,在大一学年拿到奖学金,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拿到四六级、普通话、教师资格证,多结交朋友,坚持每天早起练习英语口语。在这些目标的指引下,彭帆开启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中医基础理论课老师上课时习惯结合自己的科研实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授课,彭帆对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上午一二节课她去别的班“蹭课”,三四节听自己班的课。同样的知识学两遍,第一遍听不懂的地方第二遍着重听、认真听,一些难题便迎刃而解。彭帆还加入了校报记者团,跟着师哥师姐采访当年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在采访过程中留心他们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同学们眼中,彭帆是个“大忙人”,在院学生会和记者团中都担任职务。尽管平时工作很多,她还是会挤出时间学习,有时候忙到晚上八点,还背着包去自习室,一直学到十点半。她每天都制定学习计划,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经过几年的努力,她入学时订的6个小目标已经全部实现。
  没有一夜成名,只有百炼成钢
       在“言动校园”辩论赛上,彭帆作为三辩,逻辑严密、口齿清晰,善于找到对方的漏洞并迅速反驳。但刚入学时的她却比较内向。为了提升自己的交际能力,她报名参加辩论赛。
  辩论赛对参赛选手的思维、表达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对彭帆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刚开始完全跟不上节奏,连听明白他们说什么都费劲,更不用说反击了。”彭帆说。好在带队的师哥师姐很有经验,从写讲稿开始,一字一句地辅导。知道自己基础差,彭帆就加倍努力。拿到辩题后,彭帆每天都对着镜子练演说,自己练感觉没什么效果,就厚着脸皮拉师姐当陪练。在反复的练习中她慢慢跟上了别人的节奏,还能找到对手的漏洞发起反击。讲稿越来越完善,神态也越来越自如,表达能力也有了提升。经过半个月的魔鬼训练,他们最终获得了冠军,彭帆也拿到了“最佳辩手”称号。
  作为校报记者团成员,看到身边同学的文章先后在校报上发表,自己却一直没动静,彭帆心里很着急。她给自己定下目标:在校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每天课余时间彭帆都去图书馆读书,把书中的好词佳句记下来。一年下来,光读书笔记就记了好几本。她还把图书馆的报纸都找出来,逐字逐句地分析新闻、随笔的写法和格式,直到写出满意的文章。渐渐地,她的文笔有了很大提升,在校报上发表的文章也逐渐增多,连续三年获得“优秀学生记者”称号。
  到艰苦的地方去
       小时候,家里老人生病时,喝下几副中药就痊愈了。几味寻常的药材搭配就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彭帆感受到中医的魅力。假期里学校组织“三下乡”活动,彭帆和同学一起到菏泽市黄冈镇南老窝村为村民义诊。
  临行前,彭帆得知要去的地方条件比较艰苦,虽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到达后还是很震惊:村里的房子很老旧,道路也都是黄土路,一下雨就没法走。他们去的时候是7月,正好是最热的时候,村里安排他们住在村委会办公室,这已经是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但没有空调、自来水,大热天也没法洗澡。
  尽管条件比较艰苦,但他们依然坚持每天为村民进行义诊,提供针灸推拿、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诊疗,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科普宣传,介绍中医养生知识。在义诊中彭帆也发现自己的不足,虽然学过常见病的诊疗,但真正用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稍微复杂一点的病症就解决不了,病因病机没有完全掌握,需要高年级的师哥师姐从旁指导。彭帆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多地帮助困境中的人。
  没有人做事能一步到位,逢山需开路,遇水要架桥。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未必聪明,未必情商高,但他们往往能够不断尝试着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对成长瓶颈发起不懈地冲锋,他们的每一次突破都是长期积累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让他们忍人所不能忍,成人所不能成。

山东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3075次访问,全刊已有508901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