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扁鹊言医 甲子常新

   期次:第18期   作者:中医学院2016级 于燕南   查看:95   


  六十年杏林春雨,六十年沧桑变幻。六十年光阴流转,六十年薪火相传。
  2018年五月,千佛山下,长清湖畔,两个校区的全体师生与各位校友一起,迎来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六十周年的校庆。
  一甲子的光阴,是一个人峥嵘砥砺的大半生,荣辱得失,多半已成追忆。而相对于两千多年的中医药文明,六十年又何其短暂。回首往昔,我们自豪骄傲;展望未来,我们向往憧憬。
  时间的长短,从不能以日升月落,春去秋来简单衡量。六十年在邈远的地质时期,只是天地万物在黑暗之中沉睡长眠的短短一瞬;六十年在先贤辈出的古代,只是师徒相传,青出于蓝的又一次重演;而属于山中医的这六十年,是最跌宕起伏,卓尔不凡的六十年。自建校以来,从中医学院到中医药大学,从重点高校到特色名校,从千佛山下到长清湖畔,从少年班、传统班到鹊华班、扁鹊班,学校不仅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也为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建设输送了一批批顶尖人才。
  我们山中医,也许规模不算大,但绝对富有特色,在中医药教育领域举足轻重;我们山中医,也许历史不算长,但绝对成绩斐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贡献颇多。成为山中医的一份子已经快两年了,作为一名求学路上的小学生,行医路上的小郎中,我则深深折服于山中医那份底蕴深厚而历久弥新的魅力,那股披荆斩棘且求索创新的魄力。
  出生于医学世家,生长在千佛山脚下,自小与山中医隔街相望,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学习长期努力,得以在高考中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继而进入山中医中医八年制学习,这不是我梦想的终点,我的“含灵救苦,誓成大医”的抱负从这里刚刚开始。
  进入2018,已经在山中医学习、生活了近两年的我,褪去了当初大一时作为“小萌新”的青涩,山中医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和从容,且学且感悟,我对这所学校也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山中医是踏实勤勉的。作为山东省中医药领域的最高学府和领军力量,一代代山中医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富有山东特色的学术思想传往全国各地。校园里,小树林中一年四季不曾间断的朗朗晨读声,风霜雨雪也挡不住的铮铮习武魂,在山中医日积月累的塑造和培养下,输送到五湖四海的是坚持中医疗法、传承中医经典的中流砥柱。
  山中医是砥砺奋进的。从不满足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山中医从未停止回顾和反思。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如何与现代学院派教育相融合,产生最大的合力,这一重大命题激励着山中医人进行了三十多年的不懈求索。少年班培育出的中医苗子如今长成了栋梁之才,为新一轮的中医人才创新改革贡献力量。当年的学生成了如今的导师,薪火相传的是不变的发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与情怀。
  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是建校六十周年,也是作为学校中医人才创新培养试点的扁鹊班成立的元年。这无疑是新的时代节点上又一尊不可忽视的里程碑,我也有幸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亲历了扁鹊班从筹建到开班的全过程。
  学在山中医,身为扁鹊人。每日坚持的诵读、晨练既夯实了专业基础,锻炼了身体素质,还塑造了我坚强的意志力和自律性。假期的游学增进了班内同学彼此的关系,还得到了向师哥师姐学习、交流的机会。身在扁鹊班,仿佛真的置身于古代的书院,这里老师成了“师父”,同学成了“同窗”,一切关系都更质朴,更亲密。短短一年,我在山中医的怀抱里,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遍布祖国山河、世界各地,再过若干年,我们也将像今年的校友一样,如候鸟归巢,重回母校,分享她新的辉煌。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看今朝,厚德怀仁,一甲子传承;博学笃行,三十年创新。 (建校60周年征文获奖作品)

山东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086次访问,全刊已有512359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