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辛苦从医路

   期次:第18期   作者:退休教授 曹贻训   查看:242   


图为曹贻训教授和学生王明喜(左)、徐展望(右)的合影


  我生于解放前,少年时由于医疗水平低,药物缺乏,经常看到村里小孩相继死去。1至2岁者用谷秸一卷就被抛尸荒野,大一点的孩子就被埋在地角地边,一个家庭中父母生育六个孩子,但能活下来的只有3到4个。而对于大人,能活到七十岁就已算高寿。我叔叔在四十岁时因咳血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去世,类似于这种惨状在贫穷的农村太常见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医少药。在1950年以前,青霉素很难买到,消炎药也很稀缺。当时我村就有一位老中医,只把脉开中药,但有时疗效不大。我母亲常年患有胃痛,多年治疗不好,痛苦了半辈子。在这种情况下,我立志学医,以求将来挽救人的生命。为此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在195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山东中医学院。
  一、大学艰苦的学习生活
    山东中医学院学制为六年,课程较多。其教学计划为学中医三年,西医两年,第六年为临床实习。其中,中医基础理论课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温病条辨》《医学史》《各家学说》等,中医临床课程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推拿科等。西医课程有《生理》《生化》《病理》《人体解剖》《微生物》《寄生虫》等以及西医主要临床各科。在五年学习中,各种学习书籍多达30余种。
  在学习中医时,我得到多位恩师真传。给我上课的老师都是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的,有周凤悟、李克绍、徐国仟、张珍玉、张灿玾、刘献琳、张志远、王万杰等,他们对经典不但烂熟,而且都有独特的见解,理论联系临床,深入浅出,使学生容易记忆掌握;在授课时也非常认真,两节课下来都是满头大汗,弟子无不感动。有这样的老师认真教学、指导,学不好功课,又如何对得起恩师们呢?当时学校领导及老师要求非常严格,中医四大经典及西医主要课程必须背诵;而且学籍管理也较严格,一门主课加两门副课不及格则留级,两门主课及一门副课不及格则开除学籍。我在五年的学习中,中西医基础理论课及主要临床课皆能熟练掌握,达到领会贯通的程度。30多门课程均达到四分以上(当时为五分制),最后两年学习成绩均是五分,位于全年级前几名。
  第六年为临床实习,我被分到青岛纺织医院。该院是青岛医学院教学医院,医生水平较高,各科室均有学院教授定期来院查房。医院查房较严格,对分管的床位,在病人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老师查房时必须背诵病历,三大常规都是学生自己做。经过一年的临床实习,收获较大。
  六年寒窗,努力学习,勤奋读书,刻苦钻研,圆满地完成学业,以优异成绩毕业。这六年做到了勤奋、精读、背诵、理解,迈入了医院大门。
  二、踏实认真的临床工作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当时师从山东省著名骨伤科专家梁铁民、杨锡嘏老师,二位老师精通骨伤理论,临床经验十分丰富。梁老偏重于骨伤理论和辨证用药;杨老精于正骨手法,要求严格,几乎全身骨骼均可手法整复,如颈椎骨折脱位,都有完整独特固定方法。师从二老,传承了骨伤理论基础、治疗经验和宝贵的正骨手法,为我今后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段时间骨科的治疗主要以中医为主,在梁、杨二老的指导下,我受益匪浅,临床许多复杂骨折亦可整复对位,如肘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内上髁三度骨折、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理筋手法也达到较高水平,如治疗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症,通过理筋手法,一次治愈率可达90%以上,病人抬着来的,走着回去,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老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也较熟练,掌握了骨伤科三期辨证用药规律,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当时省中医骨伤科名声在外,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得到广大病人的信赖和赞誉。
  中医治疗骨伤固然有其优点和特色,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股骨颈头下骨折、膝关节半月板破裂和交叉韧带断裂、腰椎间盘严重突出等症中医就难以治疗,要想完全解除病人的痛苦,就必须走中西医结合道路。1980年院领导派我到天津骨科医院进修学习一年,在当时该院是全国著名的骨科医院,临床各科在全国都是领先水平。在一年的学习中,我得到了名师指导,基本掌握了骨病、小儿、创伤、结核等手术方法,聆听了各位老师讲课,记录了约10万字的学习笔记,深夜刻苦研究学习。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收获很大,回来后配合邵主任开展了骨科疑难病的手术治疗,从而骨科发展如虎添翼,突飞猛进,在全国享有较高的威信,深受广大患者好评。
  三、任骨伤系主任,培养大量骨伤人才
    1989年我被调任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骨伤系主任,感到责任重大。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骨伤人才,经过认真考虑,并得到院领导同意后,决定对骨伤系教学进行改革。如解剖课由原来教学计划80课时,改定为120课时,并增加30节局部解剖。我深知要想干好骨伤事业,必须能背熟掌握人体解剖,如神经、血管、肌肉、骨骼的具体位置和它们之间的毗邻关系,达不到这种程度,将来不能从事骨伤临床工作。于是,增加了英语和临床骨科课程,骨伤课由原来150节课时改为300节课时;开设了骨科基础:骨折、伤筋、骨病及显微外科学,使同学们更多了解骨伤的基础知识。原学制为五年本科,临床实习为一年,决定删去无关重要的课程,挤出时间增加临床学习,将实习改为一年半,而且要选择骨伤专业好的医院去实习。要做好骨伤科工作,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加强临床操作,理论联系实践,缺一不可。
  要培养高水平人才,必须抓紧学生,“严”字当头,治学严谨,纪律严明,奖罚分明,教育学生认真听课,主动自觉学习,尊重师长,遵纪守法。对于违反校纪者,以说服教育为主,不改者予以处分。身教重于言教,领导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记得有的班级晨起不上早操,在宿舍睡觉,我和系书记得知后,早晨六点半就到学生宿舍查看,叫醒同学,待他们洗漱完毕,和同学们一起出操。经过一段时间的感化,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我每周抽出一定时间跟班级听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得到任课老师和校领导一致好评,学生均以优秀成绩毕业。培养学生数以千计,他们已成为医疗界的骨干和栋梁,其中有的已是教授、主任医师,有的已成为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可谓桃李满天下。
  任系主任期间,虽然工作很忙,但仍挤出时间每周两次参加应诊,一直坚持至今。经过两年努力,1995年骨伤专业被国家批准为硕士点。我连续带的两届研究生,主要研究颈椎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其治疗。通过答辩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学生,目前都是主任医师。1996年我被山东省批准为带徒指导老师,当年带徒两名,三年毕业,虽然他们不是本科毕业,但现在一名是骨科主任医师兼任骨科第一副主任,一名为手外科专家;2008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名老中医带徒指导老师,同年收徒两名,三年毕业,目前一名是主任医师,一名为副主任医师。
  四、1998年退休后又被返聘参加门诊工作
    退休后,我有较多时间研究骨伤科领域疑难杂症,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骨缺血性坏死病、老年性关节炎、慢性骨髓炎、骨质疏松症等。这些都是临床常见病,但经久难治,长期困扰着病人,痛苦难忍,有的还会造成终身残疾。作为一名医生如何解除病人的痛苦呢?较重的病人西医均已手术治疗,但有的效果不令人满意,病人也因惧怕难以接受;有的病例则无法手术。面对这些情况,我下定决心治愈这些疑难杂症,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再加上过去积累的临床病例,对其发病原因、病理、临床症状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辨证施药。对每一个病人我都精心治疗,认真观察,如病人在服药后有哪些好转,或者有哪些异常病理变化,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无效等,回来后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用药苦心研究,下次应诊时将方药进行调整,直到效果显著和病愈为止,最后将病人的姓名、地址、电话、处方用药、治疗过程均记录下来,以备信访总结出经验和规律。日久治愈的病例多了,把治疗这种病的基本方药定下来,用于临床时,根据病人病情辨证加减。为了研究方药有效性,曾对颈痹汤和尪痹汤进行半年多的动物实验,证实两方药具有抗炎镇痛、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经过多年临床使用,二方治疗颈椎病和强直炎有效率可达80%以上,治愈率也较高。疗效满意,深受患者好评。
  五、不辞辛苦认真做科研工作
    在50年行医路上,虽然没有多少重要科研成果,但我是认真求实地做科研,绝不是拼凑。本着无用则弃,有用则留的原则,经过独立思考、长期观察、埋头苦干才得来真实数据和材料。外用接骨膏是老师经验方药,主要用于治疗骨折迟延愈合和骨不连,临床效果较好。但是否有科学理论依据呢?在80年代中期,立题立项,在得到卫生厅的批准后,便开始按计划进行,选择了100只重量相当的家兔进行试验。但当时医院条件差,没有实验室,便向院方借了两间老屋作为实验室;没有笼子,自己就到保温瓶厂买来下脚料找人加工;亲自到饲料厂买来饲料。实验需要将实验兔左前腿桡骨截去1cm骨块,要求截下的骨块必须标准、整齐。为了做好这一步,自己便到医疗器械公司买来了口腔科用的电钻,又到钟表厂买来直径为1cm的小齿轮,将其装在电钻一端,转速快又锋利,截下来的骨块达到实验要求。在桡骨截骨平面处用手法将尺骨折断,缝合包扎伤口。所有的实验家兔骨折处拍片一次,做原始资料。三天后以手法摇晃家兔左前肢,使其不愈合,连续三个月。造成动物模型后,再进行拍片,证实骨折不愈合,随机将家兔分成两组,50只为实验组,50只为对照组,实验组用制好的外用接骨膏外敷骨折处,对照组用纱布包扎。为了防止家兔啃咬,采用薄铝板制成适合家兔腿外形的夹板,用纱布包扎药膏后,两组家兔前腿均以铝制夹板固定,有效地控制家兔啃咬。10天换药一次,每周宰杀8只(每组4只),截下左前腿,又拍片一次,观察有无骨痂形成,再将截下的左前腿送病理切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两组进行对比。三个月全部杀完,根据X光片和病理切片对比分析,两组无明显差别,实验失败,向院长报告,院长表态失败也是成果。
  在这长达近一年的实验过程中(准备和实验)绞尽脑汁,不仅花费大量精力和体力,也对自己的身体造成较大损伤。给100只实验兔做手术,都是利用晚上时间,两组同时进行,要求三天内做完,所以每晚都工作到12点;给实验家兔拍了那么多的X光片,又没有防护设备,不知吃了多少X线。但我们没有怨言,这就是做科研的态度,没有这点牺牲精神,不可能做好科研工作。
  我认真积累临床资料,努力写出有科学价值的文章。我的文章不多,但每一篇都是真实可信,如《创伤膏治疗慢性感染110例总结》,从1975年—1990年长达15年时间里治愈了110例慢性感染患者(包括慢性表浅骨髓炎),同时每一例都有治疗前后照片,每一例均经较长时间治愈。为证实创伤膏的作用机理,又进行了动物实验。总结这样一篇文章,从临床治疗到动物实验结束耗时长达15年之久,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劳动,而且资料完整、数据真实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我也看到有人一个月能写几篇文章,或者一个月写一本书,真是“奇才”,很难想象是怎么写出来的,是否有科学价值,值得深思。所以要想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必须下苦功夫,决不能东拼西凑,毫无真实内容,华而不实,滥竽充数。
  六、从医之路艰辛而光荣
    从医之路非常艰苦,但又很光荣。它肩负着人生命之托,责任重于泰山。在长达50年的从医路上,我有深刻体会,做医生太难了,做到老学到老。要想做一名好医生,必须做到勤、恒、精、仁、德、劳。
  何为勤?就是当你进入医学大门之后,必须勤奋读书、背书,努力学习医学各门功课,为做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临床之后,更应勤奋工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每项工作,尽职尽责。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吸收各家之长。要刻苦钻研医学领域中的疑难问题,善于积累总结资料,多些思考,多做科研,写出有价值的科技文章。争取时间到外地进修学习,学习知名专家的宝贵经验及先进技术。医学无止境,要勤奋读书,多记笔记,多写心得体会,使自己的医学知识更加丰富。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何为恒?即要有持之以恒,专心致志之心。无论是读书还是做科研都要有恒心,决不半途而废,荒废宝贵时间,一定要将事业做到底,做出成效。
  何为精?医生的工作是关系到人的生命,决不能有丝毫马虎。无论是读书、临床技术操作还是处方用药等,都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必出差错,引起医疗纠纷!
  何为仁?即仁爱、仁慈之意。对待病人要有仁慈之心,从接诊到临床检查治疗都要贯穿一个“仁”字。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清楚,甚至不厌其烦,使病人满意为止。因为他是病人,他有痛苦,必须体谅他,帮助他解除疾病的痛苦折磨。能做到这一点,则病人心情舒畅,病情也随之好转,这也是心理治疗。取得病人信任,决不能训斥病人甚至吵架,否则会失去医生的威信。
  何为德?即医德,医生的道德品行。做医生要遵守医德医风,只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绝不可有私心杂念、道德败坏之行为,否则必将会为社会所唾弃。
  何为劳?即辛苦勤劳。做医生一生都是辛苦劳累的,特别是外科医生,一则应诊看病;二者要给病人做手术,不但要仔细考虑手术方案,手术中认真负责,还要担风险。手术顺利病人医生皆大欢喜,有时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意外,甚至意想不到的疑难病情,那就麻烦了,手术不知拖到什么时间,是否能下台,皆是未知数。我就曾在手术台上站了8小时。手外科医生更辛苦,经常连续手术长达24小时,第二天又来了急诊,还须紧急处理,一生都处在紧张劳累之中。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能做好医生的。一个好医生,还要有不怕脏臭的作风,外科医生在工作中什么病人都能接触,如给患骨髓炎的病人换药时,病人伤口流出较多腥臭味脓液,也得认真给他换药,直至病愈为止。
  从医之路是漫长的,要想做一名好医生更难,只有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努力奋斗,才能达到医学顶峰。
  我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有成绩,也有不足。尽管从医之路艰辛和曲折,但我喜欢这个职业。为了人民的健康,我愿奉献一切。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党,感谢母校、恩师培养,同时感谢我的老伴,她承担了一切繁重家务,支持我的工作,陪着我在医学路上走了50余年。
  千言万语也难表达感激之情,只道一声谢谢!
  简介:曹贻训,山东龙口人,1935年6月生,汉族。196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医疗本科,大学毕业后即从事骨伤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师从全国著名骨伤科专家梁铁民、杨锡嘏老师。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知名骨伤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50余年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学术上有较深造诣。发表学术论文40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10部,主持科研项目4项,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
  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骨伤系主任,山东省骨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中医杂志》《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正骨杂志》编委。

山东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082次访问,全刊已有512306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