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心中的导师

   期次:第11期      查看:49   

  5月17日下午,由研究生处党总支、团总支主办,校研究生会文艺部承办的“我心中的导师”主题演讲比赛在长清校区图书馆A107室举办。
  大赛经过初赛、复赛,有7组选手进入决赛。最终,第一临床医学院2015级中医妇科学专业的苏昭获得一等奖,其他6组选手分获二、三等奖。选手们分享了与导师们在临床、学习、科研与生活中的点滴故事;讲述了对导师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感恩之情;诠释了我校研究生导师们从“传道、授业、解惑”到引导学生“悟道、求业、思惑”的教书育人观念。
  本次活动是我校第二届“研究生科技文化月”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展示和宣传我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过程中辛勤耕耘、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优秀导师,弘扬良好的师风师德,传承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引导研究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一路走来,感恩有您
——致我的导师王哲
第一临床医学院2015级中医妇科学硕士 苏昭
省中医产科的王哲老师是我的导师。很多人会疑惑,产科?咱们医院有产科?对!咱们医院的产科在2015年1月正式成立,现在已经两年多了!一个新科室的成立是艰辛的,从占地的规划到每一台设备的购置再到人员梯队的组成,我们老师都是亲自查看,亲自指导。两年来,我们见证了老师为整个科室洒下的汗水。
  人们都说:“金眼科,银外科,最苦最累妇产科。”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夜间急诊病号多,重症多,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你们已经进入梦乡时,我们的主治大夫却在无影灯下紧张地忙碌。
  还记得刚进科室跟老师学习的时候,那时一周三天的门诊,一周一到两个夜班,还要规培,还要跟师哥师姐做课题,感觉每天都忙得一塌糊涂,心里总在抱怨:这不是我要的研究生生活,我的图书馆呢,我的自习室呢,陪我逛街的小伙伴呢,一切好像都离我远去。好几次因为晚上工作太多自己委屈得哭了,直到有一天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那天的夜班格外忙碌,前半夜顺产了两个,半夜2点多从急诊送来一个病号,“高龄产妇,瘢痕子宫,见红两小时,已破水,宫缩已规律”,高度怀疑有子宫破裂的危险。值班的老师问完病号情况说:“必须立即手术,叫主任吧,主任家离得近,二线听班的大夫刚到家。”12点半左右的时候,老师刚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嘱咐了一下最近课题的安排,这说明老师刚睡下不到两个小时,就这样二十分钟后老师赶到了。
  手术顺利完成,母子平安,那个时候已经早上4点,接着又是一天的门诊。“主任快去歇歇吧,没睡多久就赶过来了,今天还有一天的门诊,太累了!”结果老师说:“你跟纪老师也很辛苦了,忙活了一夜,刚看完网络学习课程睡下,电话来了就紧接着赶过来了,趁着年轻啊,就要多学点儿,多干点儿,等到了老师这个年纪,想干想学也没有那么多精力了。”就这样老师又上了一天的门诊,下午下班老师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我心里一直不是滋味儿,老师今年也55岁了,还那么拼,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或许就要牺牲掉一些东西,比如陪伴家人。
  还记得那个小长假,我在宿舍休息,老师打来电话说:“你过来帮我一下吧,早上两台手术,我妈病了,在病房打针呢,我没有时间带她做检查了,你过来帮我一下。”我骑车去了医院,老奶奶躺在病房的床上,老师嘱咐完就去做手术了。我领着奶奶做检查,最后确诊为急性阑尾炎,下午手术,中午老师站在奶奶旁边,一直说:“妈,你不舒服,怎么不早告诉我,叫你来医院你就说没事儿,今天要不是我去看你,多危险呀!你知不知道?”奶奶听完默默地说了一句:“我不是看你忙,能扛就扛扛,我也不知道这八十好几能得这病啊!”老师责备的话里满满的都是心疼。手术顺利结束,奶奶住了三天院,这三天里工作之余老师都在奶奶的病房陪着,尽己所能地给予奶奶平时不能给予的陪伴。作为一名女儿,作为一名大夫,老师心里承载了太多太多。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读研已经两年。回首两年来的学习与奋斗,体味到成长与收获,心中感慨万千。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信心满满,这之间的蜕变是艰难的,也是幸福的。因为有一位在我遇到挫折时给予我鼓励,在我遇到问题时给予我指导的长者,而这位长者,正是我的导师王哲老师。
  
致送子观音
——记我的男神孙振高老师
中医学院2011级中医学七年制 王天琪
从莽莽撞撞进入老师诊室的唐突到自闻吾师弹,再到在一起的融融洽谈,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老师对我们灵魂的净化和人格提升。披肝沥胆待患者的男神面对一天100至300名不等的患者,男神从不马虎,经常对我们说,凡是来到生殖科的患者都有一个富含悲情的故事,身心受创的他们把这里当做最后的希望,定要尽全力去帮助他们。还记得男神为帮病号省钱打遍科里的电话;还记得老师不假思索地借钱给不曾相识的患者;还记得因病号没有成功受孕老师的心痛神情,男神时常对我们说:有些病号你不去帮她就会心生罪恶感,有些病号没有怀孕,纵使咱们没有失误可还是会有羞惭。有一次,老师因为病号打错针而大发雷霆:“这可都是钱啊,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都因为你打错针白费了!你知道时间对你有多么宝贵么!”这真真是拿每一位患者当亲人来对待的男神。不曾走过你的路,但能痛着你的痛,大慈大悲,大爱大悯,吾师为至!对学问一丝不苟的男神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平时可以一起闹一起笑,但对于学习,男神对我们算是到了“苛刻”的地步。百炼为字,千炼成句,对于我们所作,男神都会字斟句酌后加以修改,对学问,必将严谨求实。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一篇篇的成果背后都是老师不眠不休的修改所得。有多少次都是在凌晨收到老师回复的邮件,感恩、感动、感谢。对于临床上我们因疏忽所犯的错,老师也必将深究,每每如此,便到了集体而坐反省其身的时刻,一为反思错误,二为学术探讨,以史为镜。所以4诊室从不会少众人围坐,各抒己见的场面,以至于会吸引其他诊室的小伙伴来分享。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吾师待学问,精益而求精之。舐犊情深的男神“我们都在这等了一上午了为什么还没排到我们!我们花了钱就是来干等着的么!”期间还夹杂着对我们破口大骂的侮辱性词汇,我没忍住便与之对峙时,男神直接冲出来理论道:“这些都是我的孩子,我们尊重并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病人,也希望你能尊重我和我的孩子们!”原来被庇护的感觉是如此温暖,当时便泪如雨下,心里暗誓:老师我错了,以后一定注意自己的情绪,不再给您添麻烦!还记得雾霾天,从不淘宝的男神竟为了给我们买口罩研究起了网购,最后当不同种类的口罩成箱快递而来时我们每个人都感动不已。还记得男神亲自下厨为我们做的好吃的,还记得每逢佳节男神为我们订的水饺,还记得……诸如此类,难以详尽,总之,男神待我们事无巨细、关怀备至。
  这就是我们的男神!一个能不假思索借钱给病号、尽全力为病号省钱却不纵容病号、时时为我们争取尊严不准任何人对我们不敬、把好吃的都留给我们和我们一起欢笑一起闹的男神老师。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待慈乌反哺日,共泛起笑光,在此真诚地向我的男神导师孙振高老师说一声“谢谢”,祝老师幸福盈满,善人康泰!
  
满腔赤诚 学者风范
——致我的导师乔明琦
中医学院2016级中医基础理论硕士 牟翔宇
一位医生脑部受伤后为保持思维的敏捷,坚持不用麻醉药接受了手术。一位学者在寒冬腊月坚持冬泳,只为锻炼身体磨练意志。这就是我的导师乔明琦老师,在我看来,倔强是他的代名词,而坚毅更是他的座右铭。
  自1985年起,乔明琦即师从我国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奠基人、著名中医大师张珍玉教授,研究肝郁证,探索肝主疏泄机理。“另类”名声从乔老师的求学阶段就在师生中广为流传。当研究生同学们在跟老师抄验方时,乔老师却在实验室围着小白鼠团团转;当同学们在图书馆中查阅中医经典文献时,乔老师却下乡进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同学们都在检索中医药研究进展时,乔老师却已经啃起了证候病理机制的硬骨头。
  犹记得初次与乔老师见面,他告诉我:科研是一条充满魅力但又万分艰辛的锤炼人格的圣途,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耽于享乐。要做好吃苦、坐冷板凳的准备。同时科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面对科研中的种种困难与瓶颈,要做到一往无前、不畏艰险、团结协作。
  偶尔会有同学这样告诉我,今天走在路上遇到你们乔泰山了,但是他好像很热。同学说:“你看,天气那么冷,乔老师却把外套搭在肩上,还挽着裤腿,活脱脱一个运动员的打扮,这不是很热吗?”这不经意间就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但始终找不到答案。直到有一天,匆匆骑自行车去实验楼上课的我,遇到了匆匆下班去餐厅吃饭的乔老师。锁好车子的我回头一看,乔老师已经走出了很远,有问题想请教老师的我便急忙追上乔老师,于是我们边说边走,边走边聊,一段不长的路,全程都是急行军。问题没有问完,我却已经被乔老师的节奏带回到了二餐厅,满头大汗的我看着仍然大步流星赶路的乔老师,不禁感叹不已。回去的路上我想出了答案:生活工作中的乔老师,是一个直脾气,急性子,科研上的事情事必躬亲,而时间上又分秒必争,于是,吃饭的时候想着科研问题,走路的时候也在想科研问题,这一想,走路就快,这一快,自然就会热。
  谈起乔老师,很多师生都评价他在工作上雷厉风行,细节上又体现人性化特点,是一位在日常生活中谦虚朴实,在科研事业上忘我奋斗,在培养人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的学者。
  难以忘记在一次科研课题的研究讨论过程中,由于我们新生初来乍到,对该问题涉猎不深,使讨论一度陷入沉寂,面对这样的气氛乔老师非但没有生气,还鼓励我们“说了不白说,不说白不说”。如此幽默的话语让大家打消了顾虑,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尽管有些问题颇显幼稚,但乔老师还是不耐其烦地为我们一一解答。面对学生在学习科研中的细节问题,乔老师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团队中所有成员都知道,一篇文章要想通过乔老师的认可而发表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一篇文章要反复修改六七遍甚至更多,真正做到没有一句空话,用数字说话,用事实说话才行。
  数年的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乔老师以及我们的团队被问到的最多问题就是:“你们的研究有什么使用价值,应该如何在临床上运用?”在我看来,这可能是一个难以在短时间内就能解答的问题,因为科研成果与使用价值难以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体现出来,但是乔老师坚持不懈做研究的科研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想把两句诗献给乔老师:
  万千浓情,打造情志新理论。碧血丹心,引领中医现代化。
  
严谨的老师,慈祥的长辈
——记我的恩师张庆祥教授
中医学院2016级中医基础理论硕士 常兴
不知不觉,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光已经快要过去了,而跟随我的导师张庆祥老师学习的时间也快要一年了。回顾这一年的成长历程,我们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
  在我的心目中,张老师既是一位德高望重、治学严谨的导师,又是一位慈祥博爱、循循善诱的父亲。研究生生活刚开始,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中医当前所面临的新的情况及发展趋势,讲了治学的基本原则,并且提醒我们:“中医的培养是需要不断地熏陶,中医虽然是一门学问但是其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哲学底蕴并不是看看书应付应付考试就能体会到的,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典著作,我们应该去钻研、去理解才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正是导师的这种独特教学方式,逼着我去思考,去琢磨一些问题,才使得我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锻炼了自己独立探索的能力。
  导师也是非常敬业的人,济南的夏天酷热无比,教室的风扇虽然开到了最大,也不能带给人一丝清凉。但是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穿上那密不透风的隔离衣,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一上午甚至一整天,每次授课都免不了满头的汗水,身上的衣服都浸湿了也顾不上擦拭。依然井井有条地为我们传授知识。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上午,老师要给同学们上四节内经课,前两节课结束后老师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了,明明已经到了下课时间,但是课下提问的同学还是络绎不绝,老师便不辞辛苦一一为同学们细心地解答问题,为身体不适的学生扎针开药。离开教室后,他便顶着烈日匆忙地从一号教学楼跑到了二号教学楼,中途他并没有回教师休息室,甚至连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因为老师这时候还心心念念地想着在二教等着他上课的同学们。这一幕连在座的学生看着都很心疼,毕竟他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怎么能不让人担心呢?老师就是这样为我们默默地奉献着,没有一句怨言,虽年过半百却如此敬业,如此认真的态度着实让我们动容。
  除了在课堂上的严格执教外,在跟门诊的日子里我也收获颇多,门诊上的他对待患者如同亲人。他常常教导我们“医乃仁术”,传授我们医术同时更重视医德医风。平日里老师虽然有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但是他十分重视临床,来回奔波的劳累也浇不灭他对临床的热情,每次门诊即便空腹撑到一两点要也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记得曾经有一次门诊,当时已临近下班时间,但是候诊的患者还有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患者情绪低落,处方完毕后老师便嘱咐这位患者在门诊稍等,为了开导此患者,张老师下班时间整整延后了两个小时,张老师的杏林春暖鼓舞着患者的同时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老师执教30多年,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闯出了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回首成长的路,他体悟到:“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就是要脚踏实地,每一步都要走得比较踏实,而不会出现虚空,在脚踏实地的同时,还要注意仰望星空。不仅仅是看脚下的这一片土地,还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老师的言传身教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教育,是导师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洗涤,让我们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成为张老师的学生是我们这辈子的幸福,为了让这幸福永存,我们愿意紧跟张老师的步伐,永不放弃。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感谢您,我的老师!我的明灯!
  
最美的遇见
——记我的导师曾庆云
针灸推拿学院2015级针灸推拿学硕士 徐明霞
青春像是一首歌,慷慨激昂,动人心弦,与我的导师相遇,便是歌曲里面最美的音符。遇见导师是我一生的幸运,是她让我对行医之路充满信心与期冀,让我与当医生的梦想靠得越来越近,她是我青春里最美的风景。
  导师是我们专业上的领路人,她教导我们:“勤以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手法的学习没有捷径,只有正确理解,刻苦练习,才能达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记得刚进推拿科的时候,导师因为我的“一指禅”推法一直不合格,而每天晚上让我“开小灶”,“小灶”项目如下:练习《易筋经》“摘星换斗”10分钟,以增强筋络的柔韧性;练习立式俯卧撑200次外加平板支撑2分钟,以增强臂力;练习一指禅左右手各10分钟,以增强腕关节的灵活性。在推拿病房里忙碌了一天,晚上还要强打起精神来完成导师开的“小灶”,坚持了几天两条手臂累得抽筋,疼得连筷子都拿不起来,“一指禅”推法也没什么进展,我有些沮丧。导师仿佛看穿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推拿医生,扎实的功法和锻炼,是保持手法均匀和缓、刚柔相济的基础。推拿手法的练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浮躁,脚踏实地一遍遍地练习,肯定会有收获。”看着导师信任的眼神,我仿佛全身充满了力量,就这样坚持练了半年,“一指禅”推法初见成效,看到导师欣慰的眼神,我的心中也充满了喜悦。
  导师以身作则,对待工作勤勤恳恳,恪守作为医生的职责与本分。她不仅坚持在做,而且始终追求精益求精。2006年在中医药传统技能大赛中,她荣获推拿专业个人一等奖。几十年来,导师始终如一地工作,去年冬天她累倒了,脸色苍白,眼中还带着血丝,推拿时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落下来,同事劝她休息几天,她只是微笑着摇摇头,说没事,借着中午吃饭间隙打点滴,下午继续工作,从未耽误一位患者的治疗,患者们见了都很心疼。一天晚上,导师正在给我边改边讲我写的病历,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18床的孟奶奶和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孟奶奶说:“曾主任,这是我让闺女在家炖的鸡汤,你太累了,要好好补补身体。看你这么累,我太心疼了。”奶奶的话像是一股暖流,萦绕在我们的心间,让我们倍感温暖。导师身体力行地奉行《大医精诚》所阐释的医术要精,医德要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导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无声,化作后辈成长的力量;像明灯点亮了我们求索的路,让我们处处有前行的榜样。与导师相遇是我追梦路上最美的遇见。
  
前进道路上的灯塔
——记我和导师曹志群教授相处的二三事
第一临床学院2015级中医内科学硕士 宋雅琳
研一的时候跟门诊,有一天诊室门口熙熙攘攘,一位阿姨进来时说:你们医院一点都不人性化,我8点就来了,足足等了一上午。我和病人解释道:“阿姨您可不能这么讲,我们医院优先看预约的病号,下次您可以早点预约。”病人不耐烦地打断我:“什么预约不预约,霸王条款!”我听了这些话,刚想理论,老师抢先一步,“大老远过来真不容易,快赶紧坐下来。”老师边把脉边说,“平时脾气不太好吧?”“这您可说对了,各种烦心事。”老师打趣道:“别生气。生气脸就不好看了哟。”病人“噗嗤”笑了。老师告诫病人注意心情舒畅,才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复诊时,患者病情有了很大的缓解,并对上次的不愉快表示了歉意。这件小事对初入临床的我触动很大,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任重而道远。
  教人之人,师也。追及师之源,古有韩公《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今者称誉园丁,堪以德艺双馨。
  我的老师,拥有儒雅的外表,敏捷的思维,干练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必功力深厚,成为我学术上的引路人。我的老师,博览医书。见解独到,术绍岐黄,不少病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老师一直坚持专人专方,辨证施治,随症加减,不笼统使用协定方。他教育我们读书不要拘泥于课本,要多发散思维,向我们推荐了一些适合我们现阶段的医书,比如《本经》《重庆堂随笔》等。老师常告诫我们,马行软地易失蹄,人贪安逸易失志。我深深地领悟到:在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的道路上,不仅仅要靠天分的加持,还需要汗水的挥洒和灵活思维的帮助。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在处理医患关系上也是高手。入门以来,未曾见老师和病人产生大争执,老师对于一些名贵药的应用很谨慎,常说,老百姓挣钱不易,能通过最小价值发挥作用的,就不要为了利益盲目追求名贵药,病人的信任建立在我们的以诚相待上。周四被我们称为“黑色周四”,因为那一天,老师要去病房查房,处理疑难病症,然后再去胃镜室做胃肠镜。老师到胃镜室时往往已将近11点,老师为了不让病人多等待,饭也顾不上吃,往往忙到3点钟,匆匆扒上几口饭,继续干活。连病人们也心疼不已,常说:“主任,先吃饭吧,我们多等会儿。”医患关系这个话题日久弥新。这种难以解决的状况如同患病一般,等着国家社会下诊断和开处方。我们在被动等待的同时,首先要完善自己,把医患沟通的桥梁架好,很多东西已然迎刃而解。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更是一位好家长。大到科室建设,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老师一一放在心上,我生病了,老师主动开了药方,嘱我按时吃药。下班晚了,主动载我一程。事情虽小,但却暖心。在我们眼里,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靠近,他是温和的长辈,是有困难时愿意给你提供帮助的大家长。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的细心教导之情。明师教诲,犹似神助,言传似滴水穿石,师之功德无量矣。好导师让我们不再惧怕前行路上的遍布荆棘与艰难险阻,即使风雨再大,心中也会有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助我前行。正是有好导师们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探索学术的奥秘,我们才能严于律己、积极进取、自信地找寻人生的方向!
  
精诚博雅 桃李天下
——记我的恩师李芮第一临床医学院2016级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 张硕暖煦春光普照,园丁心间春意浓。甘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导师像灯塔,照亮求学的道路,为初出茅庐的我们指引从医之路的方向;导师更是默默奉献的火烛,三尺讲台之余,门诊、病房、示教室,传道授业解惑,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埋下仁医、德医的种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导师是长辈,也是母亲,时常微信、电话里头温柔地嘱咐,都让我们如同暖炉在握,智者旁叙,倍加感恩。
  白云苍驹悠远,与恩师相处一年的时间看似波澜不惊,那些难忘的事却记在了心头。
  犹记得第一次跟导师上门诊的那一天,战战兢兢的我如履薄冰,看到诊室门口乌压压一群求诊病人,内心既欣喜又忐忑。欣喜于老师医德高尚医术高超,忐忑于没有临床经验的我面对如许病人的无从下手。门诊过程中,导师对待病患的一视同仁,耐心细致,为我树立了一面旗帜,让我明白无愧于心是做一个合格医生的前提。求诊病人心切,会把自己所有的症状倾泻而出,如何有条理地书写病历难住了我。门诊结束以后,导师耐心地教导我如何从病人的诸多主诉中删繁就简,抓住中心矛盾,从而写好门诊病历。相由心生,病人常说“李主任有菩萨像呢”,我明白,那是从医多年,修善因得善果,精于业务,坚定信仰的结果。正如杨绛先生所言,“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导师坚定了我从事医生这项职业的信心和勇气,更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以她为榜样,时刻监督自己、提升自己。
  和导师相处更多的时间是在保健科病房,科里高龄老年患者占多数,有戎马倥偬一生的老红军,也有建国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为祖国建设奉献一生的老革命家,更不乏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了一辈子的平民英雄。老年人多行动不便,听力下降,甚至痴呆或者有情志方面改变,如何与病人交流沟通更是考验医生的一大难题。导师每次的查房,事必躬亲,一声声亲切的问候现在想来仍在耳畔回荡,“颜老、张老,今天感觉怎么样啊……”她用尊敬的称呼,仔细地问诊,耐心地解答,宽慰着每一位患者。试问有哪一个病人不受感动,哪一个家属不会放心地把自己的家人交给我们呢?一点一滴都看在我们的眼睛里,记在我们的心里。
  科里的护理老师们常说,导师是工作狂,我知道,那是她认真负责的体现啊!不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导师都恪尽职守。密切关注病人病情的变化,每每查房她都严格执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给我们讲解病人症状变化背后的病机、随后辨证论治。犹记得病房里有一位86岁的盛爷爷,因常年受疾病困扰,情志有些改变,常感到恐惧,她便用儿女般的温暖体贴为盛爷爷疏导心中的不安。我想导师定是把大医精诚的古训牢记于心,“凡大医治病,必富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跟导师学习的这段时间,我的内心深处早已烙下她的影子:事必躬亲,谦逊温和,优雅美丽,从容大度。与她相处的每一天都温暖而精彩。


山东中医药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926次访问,全刊已有5130071次访问